翻看网络中视频资料证配所,看到五十七年前
-----1965
年
9
月
29
日,陈毅元帅在记者招待代会上的精彩答问讲话,感觉真是淋漓畅快,毫不过时。
陈老总生前留下的传奇故事很多。五十多年这一幕,应当是他当外交部长时的夺目亮点。
1965
年的国际形势,似乎与今天有许多相近之处:
当时在我国南面,美国不断扩大侵越战争,还通过与日本、南朝鲜、台湾国民党当局分别签署双边军事条约,与东南亚签署多边防务条约,拼凑对中国半月型的包围圈。
展开剩余91%尤其是
1965
年
2
月,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,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词时公开宣称:“中国今天是美国的主要敌人”、“我们打算坚定不移地反对共产党中国···”;
英帝国则允许美国利用当时的香港作为侵越反华的基地,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;
在东边,日本佐藤内阁追随美国反华政策,中日关系风云变幻;
西边的印度不甘心失败也蠢蠢欲动,不断在边境滋事挑衅;
北部边疆,因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出现裂痕而使边境局势日趋紧张;
台湾国民党军队更是在美国支持下,多次叫嚣要窜犯大陆
···
对于中华民族来说,这是个多灾多难充满挑战的年代。
1964
年,新中国成为拥核国家
引起全世界的瞩目。
1965
年是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,国内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。
面对错综复杂的亚洲局势和中国的对外关系等问题,毛主席提出,请陈老总出来向中外记者讲一讲中国的态度和立场。
当时,身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正在外地,得知毛主席这一指示后,他立即返京,在回程的火车上,就开始了思考和准备。
回到北京后的第二天,即
1965
年
9
月
29
日,陈毅就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了大型的中外记者会。
会场被三百多名中外记者挤得满满,场面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。
从视频资料中可以看到,当天下午
3
时许,陈毅在外交部、中宣部和新闻单位负责人的陪同下,面带笑容,缓步走进招待会大厅。
他身穿一套浅灰色西装,习惯带着墨镜,一边挥手与大家打招呼,一边走到会场前台落坐。
记者招待会,在陈毅元帅诙谐幽默的开场白
“各位记者先生小心在这里被洗脑”的笑声中开场证配所。
接着,谈笑风生的陈毅,用犀利的语言揭露了美帝对中国实行所谓军事包围的阴谋。
面对记者各式提问,他镇定自若,从容应答。就有关美国侵越战争、核问题、国共合作问题、中国第三个五年计划、中印边界问题、印巴冲突、第二次亚非会议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、中日关系、中蒙划界等问题侃侃而谈。
陈毅这场回答记者讲话,充分展现了新中国元帅外长的风采和民族气概,内容迅速传遍全球,轰动五大洲。
史料介绍,在招待会上,有香港记者提出一个问题:中国政府怎样看待美国利用香港作为侵越战争的据点?
这是一个事关中国主权、安全和尊严的大问题。
听完提问,陈毅外长神情顿时严肃起来。
他摘掉墨镜,严正指出:中国不只看到一个台湾问题、一个香港问题、一个澳门问题,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的全球战略!
话锋一转,陈毅语调强硬并豪迈地宣称:
“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战斗中,愿意作出一切必要的牺牲!”
“对于美帝国主义,我们不存任何幻想。”
陈老总慷慨并带有激愤地指出:
“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,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,欢迎他们明天就来。让印度反动派、美帝国主义者、日本军国主义者也跟他们一起来吧。让现代修正主义者也在北面配合他们吧,最后我们还是会胜利的!”
梳理一下陈毅元帅在这场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有点,可见最闪光、并掷地有声的这么几段:
——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,已经等了
16
年!我的头发都等白了!或许我没有这种“幸运”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,但我儿子会看到。他们会坚决打下去的!
——请记者不要以为我陈某人是个好战分子,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,欺人太甚!
——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,叫做: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时候一到,一切都报销!
岁月流转,大浪淘沙。
但陈毅元帅这几句铿锵有力的话语,已经传诵了半个多世纪,还在被人喜爱和热议。被赞誉为
“大长中国人民志气”、是“铁铸的词句”。
陈毅外长的回答,尤其面对某些人对中国的战争叫嚣,他斩钉截铁,毫不畏惧,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坚强决心。
特别是在他说
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时候一到,一切都报销!”的话音一落,在场的所有中国人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,经久不息。
据说,
当毛主席在中南海听了陈毅答记者问的录音后,欣慰地说:
“
讲得好呢!陈老总这个外交部长,是个真正的外交部长。这一下外国人也晓
得
了,我们这个外交部长不大好惹
呢
!
”
第二天,
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来华访问的印度尼西亚代表团时,毛主席再次提到陈毅:
“
我们有一位不大好惹的外交部长
···,
他可是我们军队中一位了不起的元帅哟!
”
曾
亲历
当年证配所
记者招待会的
《
人民日报
》
记者胡思升
,
在《一席谈话惊天下
——
记陈毅同志举行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》中回忆说:
“···
他作为无产阶级外交家的特有的原则立场和直率风格
,
特别是他体现六亿站起来的中国人民
‘
横眉冷对千夫指
’
的豪迈气势
,
至今历历在目
,
使人难忘。
”
2005
年
,
凤凰卫视记者陈鲁豫
就此事
采访陈毅之子陈昊苏
时
问道:
“
他那时候是情绪到那儿
,
一种自然的流露
。
还是在事先已经预见到
,
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问题
,
会有这样一些人
,
我要这样的表态
?
”
陈昊苏说,
“
这么一个记者招待会
,
记者们会提出一些问题
,父亲
当然也会做一定的准备。但是我认为不是刻意的做这些准备
,
也并不是说
,
预先设计好了
,
我到时候就要讲这一番很激烈的话
。
就是到了那个时候
,
到了那个场合
,
这些话就是箭在弦上
,
不得不发
,
自然脱口而出吧。我想是这样的。
”
陈毅元帅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的答记者问,迅速被媒体传遍了世界,成为许多国外和港澳报刊的头条新闻。
香港《成报》的评论说:
“陈毅的谈话,不会挑起战争,他只不过说明中共有胆量面对多面的敌人而已。”
日本的《朝日新闻》、《读卖新闻》、《东京新闻》等均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刊登陈毅副总理答记者问的消息。
《朝日新闻》发表评论:陈毅
“阐明了西方想了解的中国当前的外交政策”,“他所谈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重要的”。
美联社记者罗德里克,描述陈毅的记者招待会是一次
“热情奔放的接见”。
据当时外国通讯社报道,
“美国政府当局正在认真地研究中国外长陈毅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,目前避免发表公开的评论。”
法国前总理富尔评述说:
“反映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”。
而外国驻北京记者
“一致认为,陈毅此次讲话,是他们在职业生活中所经历的最激昂的讲话”。
1965
年,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诞生
16
个年头,正在艰难中奋斗崛起。
不甘屈服于西方帝国主义压力的中华民族,由自己的元帅外交家表达了与本国地位相称的时代强音。
(声明:本文
参考资料和
配图均源于网络)证配所
发布于:天津市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